CPI涨幅已连续10个月低于2%。
昨日(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
另一边,工业通缩压力不减反增,2015年6月,PPI同比下降4.8%,跌幅比5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尽管大家都判断下半年物价水平将会高于上半年,但稳增长的任务显然更重一些。比如,澳新银行报告称,由于通缩风险持续升高和股市大跌影响市场情绪,中国将进一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
CPI连续10个月低于2%
6月单月同比1.4%的增幅要比5月数据高出0.2个百分点,但今年以来,单月CPI增幅始终低于1.5%,CPI也已经连续10个月在2%之下,远逊于3%的政府控制目标。
而七大类非食品价格四涨二降一平,涨跌幅在-0.1%至1.7%之间。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说,从同比看,6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对比基数较低。食品价格上涨1.9%,其中鲜菜和猪肉价格上涨较多,涨幅分别为11.4%和7.0%;蛋、鲜果和羊肉价格则有所下降。
除食品外,非食品价格上涨1.2%,其中挂号诊疗费、家庭服务、学前教育等服务价格涨幅在5.6%至11.3%之间,烟草受政策性因素影响价格上涨6.7%。
环比看,6月份食品价格下降0.1%,非食品价格上涨0.1%,走势较为平稳。
另一方面,工业品通缩局面并不乐观,6月PPI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余秋梅说,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由升转降,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由上月的环比上涨转为本月分别下降0.2%、0.2%和1.8%;二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环比下降2.1%,比上月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
而同比上,6月份PPI同比下降4.8%,同比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下半年生猪价格将上扬?
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CPI预期保持平稳,有一个先减后升的走势,总体保持低位运行,但下半年将呈小幅上升的态势,预期全年CPI保持在2%左右。
这也是多数机构的一致预期,猪肉价格最有可能领涨CPI。有产业最新监测数据整理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内外三元生猪价格先跌后触底大幅反弹,1月1日国内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3.35元/公斤,6月30日国内生猪价格为15.68元/公斤,上半年国内生猪价格上涨17.45%生意社生猪产品分析师李文旭表示,存栏量大幅下降,市场猪源趋紧,养殖成本下降,诸多利好提振,国内生猪价格持续涨势。李文旭预计,下半年国内生猪价格继续维持小幅上涨态势,9月双节提振下,预计国内生猪价格将上涨至16.2元/公斤,下半年国内生猪价格或将进入新一轮猪周期。
华泰证券报告分析说,一方面,由于母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还在持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餐饮业收入增速逐渐恢复常态,猪肉价格上涨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报告指出,由于2014年7-8月猪肉价格基数较高,2014年9-12月猪肉价格逐渐下跌,因此,猪周期对CPI的影响在7-8月会比较小,9-12月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货币宽松政策可能性大
虽然CPI预期会涨,但物价数据依然能够支撑未来货币政策向宽松调整的空间。
澳洲银行报告称,过去一个月,由于钢铁和石化品价格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这也意味着国内需求疲软。PPI通缩持续也意味着产能过剩仍是经济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去杠杆化的过程仍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该机构认为,未来两个季度的PPI难以转正。
招商证券报告认为,全面降准效果不如以前,央行后期或更为强调利率工具的使用。
在其看来,我国目前持续低迷的PPI及CPI指数,均给利率工具带来更大调控空间,并且最近一次降息之后,央行没有如以前一样放开存款利率工具上限,说明未来利率工具仍有继续使用的可能。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三季度将再次降息,2015年下半年还有两次降准。部分原因在于上述关于经济增长的顾虑,尤其是高于预期的财政负担,主要受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影响。
他说,预期CPI在未来1到2个月内将维持在当前低位,这就为三季度进一步下调0.25个百分点政策利率以稳定增长前景提供了空间。
摩根大通重新评估货币政策操作的另一个原因与股市相关。朱海斌说,货币政策操作在金融稳定方面的考量显示出相比定向宽松,未来可能更倾向于采用传统宽松政策,如降息和降准。(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经济三季度有望企稳且小幅回升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4%;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4.8%。6月CPI涨幅略高于市场1.3%的预期,最值得关注的是PPI降幅扩大,表明需求仍然萎靡不振。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各机构分析师表示,数据显示通缩压力有所减小,而PPI持续负增长主要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国内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展望三季度,由于稳增长政策继续显效、资金约束有所缓解和2014年基数较低等原因,中国经济有望企稳且小幅回升。
CPI受价格回升带动
6月份CPI同比上涨1.4%,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2%,低于中国政府年初提出的通胀率达到3%左右的目标。综合分析,疲软的需求使通胀率处于低位。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称:“从环比看,6月食品价格下降0.1%,非食品价格上涨0.1%,走势较平稳。猪肉价格继续上涨,涨幅为4.0%,影响CPI上涨0.12个百分点。七大类非食品价格四涨二降一平,涨跌幅在-0.1%至1.7%之间。从同比看,6月CPI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对比基数较低。食品价格上涨1.9%,非食品价格上涨1.2%,其中挂号诊疗费、家庭服务、学前教育等服务价格涨幅在5.6%至11.3%之间,烟草受政策性因素影响,价格上涨6.7%。”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6月份CPI同比上涨略高于市场预期,主要受到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连续回升带动的影响。从上半年看,CPI累计同比上涨1.3%,低于全年3%的调控目标,物价呈现温和上涨态势,主要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需求动力不足所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所分析师高玉伟告诉本报记者:“因为物价涨幅保持较低水平,所以6月CPI仍低于1.5%。目前来看,国内通缩压力有所减小,环比与上月持平,而连降势头会终结。”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董藩分析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严重不景气状态,需求萎靡不振,未有明显改善。”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6月CPI略高于市场预期但与汇丰预测吻合。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均有改善。前者由上月1.6低位回升至1.9,后者受部分服务价格走高影响亦升至年内高点。然而PPI降幅扩大反映出工业需求疲软持续且有所恶化。
穆迪分析称:“中国CPI已到达周期底部,不过上行压力依然很小。近期内由于较低的输入价格(如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和疲软的需求,通胀率将处于低位并保持稳定。政策性宽松举措正为楼市和其他产业的反弹创造条件。随着时间的演变,将提振人们信心,提升消费开支,从而令通胀率止跌回升。”
PPI持续负增长态势
6月份PPI同比下降4.8%,已连续40个月同比负增长,并且降幅连续三个月扩大。
余秋梅分析称:“6月PPI环比下降0.4%,主要是因为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由升转降,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由上月的环比上涨转为本月分别下降0.2%、0.2%和1.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环比下降2.1%。PPI同比下降4.8%,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2.4%、18.8%、16.7%和15.4%。”
温彬认为,PPI持续负增长主要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国内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当前,希腊债务危机再次发酵并有退出欧元区的风险,预计美元指数上升会进一步压低大宗商品价格。他判断“下半年我国PPI负增长的态势不会改观”。
高玉伟则表示,从月度数据看,5月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工业生产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增速分别加快8个和11个百分点。前5个月,PPI累计下跌4.6%,降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PPI持续为负,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工业尤其是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降幅较大。
中银国际金融所的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政府采取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减税费等一系列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但由于企业人力等成本的涨幅较上年有所降低,4月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仍要高于上年同期和期末的水平,不同的行业表现明显分化。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上游的采矿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最低,利润持续负增长,4月降幅达到40%,原煤、焦炭铁矿石等相关产品量均为负增长,增加值增速和利润大幅降低,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产品量下降。消费品相关制造业、高技术行业表现相对较好,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
减少货币宽松后顾之忧
各机构普遍预计,由于农产品价格、油价及居住类价格的回升,下半年CPI同比可能小幅回升。高玉伟认为,“年内物价涨幅不会高企,减少了货币进一步宽松的后顾之忧。”屈宏斌预计,三季度内或有25个基点降息和100个基点降准。
温彬预计,下半年CPI继续温和小幅上涨。从当前物价及下半年发展趋势看,货币政策有进一步放松空间。预计下半年外汇占款会继续呈现负增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较大下降空间。鉴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一些障碍,为了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在下半年协调好深化金融改革和保持金融稳定的关系很重要和紧迫。要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和希腊债务危机的演进,防止国内出现股价、汇价和房价共振,影响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也要尽快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银预计,在外需疲弱、产能过剩和去杠杆等因素影响下,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低。展望三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企稳且小幅回升。预计三季度GDP增长7%左右,CPI上涨1.5%左右。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升,但回升基础依然很弱,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财政政策要加快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加大减税降费政策力度,稳妥推进地方债务置换。货币政策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根据经济的实际需求降准和降息,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降。(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