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回应外媒关注中国股市暴跌:指导股民的官媒去哪了
央行决定,6月28日起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并降息0.2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1)对“三农”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进一步鼓励其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的作用。
同时,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外媒关注中国股市暴跌:指导股民的官媒去哪了
几个月前,新华社鼓舞人心的评论使得中国股市一路高涨,但随着近日股市的不断下跌,官媒也开始变得“安静”。人们开始疑惑中国官方将如何做出回应。
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五,中国股民的心在暴跌中显得拔凉拔凉的。
惊人的暴跌也引发了诸多外媒的关注。“中国股市(今天)遭遇了重锤之击。”美国 “商业内幕”网站题为《中国股市正被砸得粉碎》文章这样写道。
文章称,上证综指26日跌幅高达7.38%,成为今年1月19日以来的最大跌幅,下跌点数(334.91)也是继2008年1月28日以来的最多。以本月12日沪指以5178点创下多年来新高算,沪指跌幅已经超过19%。
而彭博社则以《中国股市跳水令官方媒体无言以对》为题,关注了这场暴跌中中国官方媒体的动向。
文章称,随着中国股市的一片欣欣向荣开始消退,恐惧也随之而来,投资者试图从官媒中获得一些蛛丝马迹。几个月前,新华社鼓舞人心的评论使得中国股市一路高涨,但随着近日股市的不断下跌,官媒也开始变得“安静”。人们开始疑惑中国官方将如何做出回应。
文章援引香港长江证券有限公司政府政策部负责人Nelson Yan的评论称,“要投资中国股票就意味着你必须追踪官媒的动向。”而官媒的报告和评论都可能将影响股民的心理,将一场溃败变为一路高涨,而反之亦然。
文章认为,此次官媒的这种“沉默”开始令外界猜测,中国官方可能愿意继续忍受这样更大的市场波动。
不久前,新华社以及其他媒体都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很快做出了反应——今年1月和5月,新华社都在暴跌后的几小时内做出回应。它的解读是:涨势仍然存在。上证指数最终在一周内反弹超过了7%。
文章称,有鉴于此,许多股民在上周五暴跌6.4%后,将目光投向了新华社,期待回应。但目前为止,新华社并没有对此做出解读。
Nelson Yan表示,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试图劝阻股民在高涨的股市中进行投机性的押注,并引导资金流向国有企业。
文章表示,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官媒已成为市场中的一支基础力量。
“与其说它们有真正的影响,不如说是带来了心理上的影响。”正德人寿保险基金经理吴侃(音)表示。
但文章认为,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来自上海的会计师姚丽娜(音)称自己会在买卖股票前从官媒上“寻找线索”。就在上周,她抛售了自己手中所有的股票。
“对于我这样的散户投资者来说,我有自己的工作,又很忙,因此倾听官媒的声音非常有用。”35岁的姚丽娜说,“中国的股市和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因为政府肯定会有一些措施来控制股市的变化。”
外媒揭秘:官媒舆论转向才是股市暴跌的导火索
今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五”,沪指暴跌7.4%破4200点,创7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此前一路飙涨的创业板指[-8.91%]持续暴跌,跌幅近9%,创出史上最大跌幅记录,近400只股票跌停。从上次的“端午劫”到今天的黑色星期五,谁是股市暴跌的罪魁祸首?又是什么推动股市的暴跌?
权威国际财经媒体彭博社在股市暴跌之日给出了答案:中国官媒舆论转向。以下为全文:
在北京中心,距离天坛不远处,有个地方发出总能发出让疯狂的中国股市振聋发聩的最强音。
它既不是银行,也不是经纪公司,而是新华社总部的所在地——一直以来,它都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的“喉舌”。
随着令人陶醉的、风华正茂的中国股市渐渐褪色,外界对股市出现恶化的担忧开始发芽。投资者们竭尽所能地从官媒中挖掘任何能反映中国政府的线索。
仅仅几个月前,新华社发出激荡人心的话语,让中国股市飙涨。现在,随着市场日趋低迷,官方媒体却悄然失声。许多人开始好奇,政府是否将对股市暴跌做出反应,又如何反应。
到底中国有多少官方媒体被用作传声筒,传递政府对市场的观点,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新华社成立于1931年,最初名为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记者拨打新华社的新闻热线电话寻求评论,但没有人接听。
分析师认为,作为一个部级政府部门,新华社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丝毫不容忽视。如果不出意外,来自国家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心理,从而让股市成为牛市,反之亦然。
“投资中国股市,意味着你必须紧跟国家媒体,”长江证券有限公司香港分部的首席投资长官Nelson Yan说。过去12个月里,中国股市收益率达124%,为世界一流。不管怎么说,政府政策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华社最近表现出的沉默,让外界开始推测,中国当局愿意容忍股市出现更大波动。例如,周二上证综合指数[-6.62%]下跌4.8%,随后又在同一天内创出8年来最大单日涨幅,并超过先前的跌幅。
前不久,在市场萎靡不振时,新华社和其他官媒则表现得异常活跃。一月和五月,新华社都在数小时内对股市的暴跌做出回应。它对市场发出的安抚之声立即起了作用:市场重新出现大幅反弹。在两个例子中,上证综合指数都在一周内上涨逾7%。
鉴于历史经验,上周五,上证综指暴跌6.4%,许多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官方媒体。目前为止,新华社尚未就下跌发表意见。
新华社不是影响股市的唯一国家级信息源。中国政府和共产党还创办了各种不同级别的报纸。他们中的一些分支机构,在最近的抛售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断收紧的两融杠杆
在本周二的评论中,《中国证券报》指出中国此轮“流动性牛市”正在刹车。未来中国股市的收益将是“缓慢”的,未来股市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将是政府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而这一观点和早些时候《证券时报》的看法是相呼应的。《证券时报》是由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一份全国性财经日报。
Nelson Yan表示,中国政府不希望看到人们在价格已经高企的创业板等股票上继续投机。相反,政府希望市场中的资金可以流向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目前的股票估值都相对较低。
目前,官方的态度已经被市场所理解。作为市场投机分子最钟爱的工具之一,融资融券的数额已经连续四天出现下降。
今年市值几乎翻番的科技类股票在本周的走势远远落后于大盘,但一些国有企业的涨幅则大幅居前。
心理作用或大于实际功效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官媒(新华社)的言论对市场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上海正德人寿保险公司的基金经理吴坎(音译)表示,来自官媒的声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而不是对市场实实在在的冲击。吴坎手中掌握着33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投资。
但是同样是对官媒言论的看法,有人就觉得不一样。来自上海的会计师姚丽娜(音译)希望从官媒的言论中找寻能否重新进入股市的蛛丝马迹。她在上周清空了自己的股票账户。姚丽娜表示,自己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无法实时、全身心地去研究股票。
因此官方媒体对于股市的论调对于像她这样的散户投资者来说试非常重要的。中国股市与其他国家的股市差别是非常大的。我相信中国政府会有一些措施来影响股市的走势。(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