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奥新闻 | 新浪博客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玄奥风水易学知识  
易学知识搜索
  玄奥风水开运
  家居玄奥风水
  办公玄奥风水
  客厅玄奥风水
  卧室玄奥风水
  厨房玄奥风水
  商业玄奥风水
  住宅玄奥风水
  建筑玄奥风水
  装修玄奥风水
  招财玄奥风水
  玄奥风水知识
  居家风水知识
  风水开运知识
  玄奥民俗预测
  玄奥八字合婚
  玄奥阴宅风水
  玄奥道德经
  玄奥佛学
  玄奥周易
  风水名家
  诸子百家集
  玄奥股海人生录
易学搜索
 
最新易学知识
1  玄奥风水网:敞开风水上千年的玄奥
2  玄奥风水网:敞开风水上千年的玄奥
3  玄奥风水网:香港风水师揭开雄安新
热门易学知识
袁天罡(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 831
敞开风水上千年的玄奥之迷&nbs 815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 779
 
 
  玄奥风水易学资料   
玄奥风水网:朱汉民:五经确立中国文化的人文信仰基础--深圳风水师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玄奥风水网 发布时间:2015-6-28 13:56:05 阅读:138

玄奥风水网:朱汉民:五经确立中国文化的人文信仰基础--深圳风水师


深圳玄奥风水易经研究会(shenzhen ching research)是专业从事易经和传统文化研究、交流、会员培训和评审机构,研究会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协同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易学爱好者,共同将中华周易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归纳、总结,充实和完善周易风水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周易风水学科的实用价值。研究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破除封建迷信,不故弄玄虚,坚决抵制违法犯罪分子及邪教人员入会,推动易学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会宗旨是:传承周易文化、崇尚现代科学、坚持实践真理、造福和谐社会。

风水让富人累积财富,风水让穷人改变命运。
行运必先行动,改命必先改心。
信命,但不要认命。
温馨提示:看风水要找信得过的大师,
玄奥风水:品牌+品质+品德=效果,是您最佳的选择!
风水的意义在于效果,不怕贵的只要对的!
全国预约QQ:996905246

玄奥风水周易网QQ群:3155635
玄奥风水周易研案会QQ群:397946574


玄奥风水网:朱汉民:五经确立中国文化的人文信仰基础--深圳风水师

尽管西周人仍然信仰一个人格化的最高主宰,将其称之为“帝”“天”“昊天”“上帝”,但是,在《五经》中这个最高主宰不是一种不可捉摸、任意妄为的个人意志,而是一个能体现出伦理精神与道德秩序的人文理性,它既是最高权威又有人文品格,以保证人世间能够建立起合乎伦理精神的理想王国。所以,《五经》所反映西周人的宗教改革、信仰重建,首先就是将“天命”与“明德”“敬德”联系起来。于是,在西周人那里,讲“天命”时总要讲“明德”“敬德”:

惟不敬厥德,乃早堕厥命。

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世德作求,永言配命。

在这里,“天命”的最高权威、主宰力量总是要通过人世间的“明德”“敬德”来体现。这就叫做“以德配天”。

西周人以“明德”来沟通“天命”,使得这种以“天命”“上帝”为象征符号的宗教信仰开始体现出人文理性的因素,导致上古时代一直在思想文化方面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发生转型。西周人的天命信仰渗透着“德”的人文特质。从“德”的最初含义来说,它包含着行为与意识两个方面,即所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五经》之中所倡导的“以德配天”,其“德”的人文因素也体现“行”与“心”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也就是周人所倡导的“礼”与“敬”。

五经确立中国文化的人文信仰基础

首先,“德”的原始含义本与行、行为有关,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或道德行为,而为西周人所倡导的“德”,首先就是外在化、客观化的行为模式、法典制度——礼。郭沫若先生曾指出:“礼是由德的客观方面的节文所蜕化下来的。古代有德者的一切正当行为的方式汇集了下来便成为后代的礼。”“礼”本来就起源于事神致福的宗教仪式,《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以示从豊。”王国维进一步解释说,“礼”字本义是指以器皿盛两串玉献祭神灵。应该说,从远古时期到夏商周三代,“礼”一直作为宗教信仰、巫术礼仪得以保存延续下来。到了西周,“礼”的宗教祭祀功能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即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因而,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服务于宗教信仰的礼仪仍是礼的最重要?内容。但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思想特色则在强化其中的人文价值、道德理性。周人努力淡化礼的宗教信仰意义,将对神灵的乞求、敬畏转化为对政治秩序、社会生活、伦理规范的追求,这样,“礼”的意义就逐渐落实在其社会性行为、伦理化制度的本身而不在其敬奉的神灵对象。周公所制订的礼乐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制度和生活礼仪,具有政治、伦理、艺术、世俗的人文价值。正如后来的儒家学者所说:

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在这里,“礼”的范围早就大大超出宗教的祭礼,而包括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是作为祭礼的礼仪,其人文意义也得到凸显,并逐渐淡化其宗教意义,即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尽管遵循礼仪仍具有上达天命的宗教价值,但是主要体现的却是社会功能与世俗的人文价值。

其次,“德”字从“心”,其字义显然与人的意识心理等内在精神因素有关。西周人讲“敬德”“明德”,于“德”字前加上“敬”“明”,旨在强调有德者应该保持内在的精神敬畏以及修炼,这与“礼”注重外在行为、制度不一样。本来,“敬”指敬畏的心理状态,它是产生于宗教崇拜中对皇天上帝等至上权威的恐惧、崇拜、敬仰,这种宗教心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连接到远古时代对不可捉摸的神灵的畏惧心理。但是,西周时期大讲“敬德”“明德”,一方面固然要求保持对“天命”“上帝”等最高主宰的敬畏、崇拜的心理情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那种宗教化的虔敬态度;另一方面,则由于“敬”“明”的对象为“德”,故而其心理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德”在远古时期是指巫师的一种神秘品性或魔力,但是,进入到西周社会以后,“德”的人文意义则显得更为突出,《尚书》《诗经》反复说到的“敬德”“明德”,所谓“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克慎明德”,“於乎丕显,文王之德之纯”。这里所言的“明德”则显然是从道德意义讲“德”,这些经典主张敬慎努力,修明德行,成就为一个具有政治美德的统治者。由于西周以后赋予“德”更多的人文意义,《尚书》《周礼》《礼记》等就出现了大量人文意义的具体德目,包括三德、四德、六德、九德等等。这样,就像西周人的礼制既有上达天道又有世俗人文的双重意义一样,“敬德”也同样既具有敬畏天道、又具有恭修德行的人文价值。

由上可见,西周是一个思想文化观念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最突出地表现为上述宗教信仰的变革,出现了宗教信仰下人文理性的觉醒。一方面,《五经》的思想体系仍然是以宗教信仰为主导的。《尚书》《诗经》中的“上帝”“皇天”崇拜,《仪礼》《周礼》的宗教祭祀,《周易》的卜筮,均表现出西周思想文化仍在浓重的宗教信仰之中。但是另一方面,《五经》又鲜明地表达出人文理性的觉悟,故而导致西周宗教观念变革的趋向,以礼乐文明、敬慎修德的人文因素渗透到“天”“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精神权威之中,使得这个具有人格主宰力量的“天”“帝”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化、人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信仰,就是在西周所遗留的历史文献、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继承发展了《五经》中的人文理性因素,并正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信仰形态——人文信仰。(文/朱汉民)


朱杰人教授讲朱子:古代是怎么养士的?

《朱教授讲朱子》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先生所开专栏,为广大读者讲解朱子之道。

 

朱子像

《朱教授讲朱子》百五七

朱子曰:“下学而上达,每学必自下学去。”又曰:“圣人只是理会下学,而自然上达。”

译讲:“下学而上达”是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提出的概念。朱子引用程子的话解释说,所谓“下学”,就是“下学人事”。所谓“上达”,就是“上达天理”。又说,“下学者,事也;上达者,理也。”朱子认为,下学是上达的基础,上达是下学的升华。所以他强调读书、修养必须先从学会具体的做人、做事开始,下学的工夫做不好,你不可能上达。相反,下学的工夫做好了,却可以自然上达。所以他又说:下学、上达虽是两件事,但从道理上看却是一件事,“下学是事,上达是理。理在事中,事不在理外。一物之中,皆具一理。就那物中见得个理,便是上达。”朱子反对空头理论,反对不切实际的教条,认为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抽象出来。

《朱教授讲朱子》百五八

朱子曰:“教导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方得。只恁严,徒拘束之,亦不济事。”

译讲:教育学生、年轻人,必须要严格,但是也要注意引导和开发他们。如果只是一味严格,只会去约束他,也是不会成功的。

《朱教授讲朱子》百五九

朱子曰:“古者玉不去身,无故不去琴瑟,自成童入学,四十而出仕,所以教养之者备矣。义理以养其心,礼以养其气血,故才高者圣贤,下者亦为吉士,由养之至也。”

译讲:朱子在解释《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时,引用了一段程颐的话说,古人有佩玉的习惯,一般玉是不离身的。学习音乐也是古人必修的功课,所以没有特别的原因,琴瑟等乐器也总是陪伴在身边的。从孩童入学,到四十岁出去做官,其间用于教养的方法、手段可说是太完备了。比如,义理是用来养心的,礼是用来养血气的,所以,教育出来的人,才气高的可以成为圣贤,差一点的也可以成为好的知识分子,这都是养的结果。朱子在这里提出一个“养”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朱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学知识,掌握技能,而是要培养人格和心智健全的人所谓“养”,就不是单纯的“教”,还要全面的修养。这颇有些像我们现在讲的素质教育。

《朱教授讲朱子》百六十

朱子曰:“古之学者——非独教之,固将有以养之也。盖理义以养其心,声音以养其耳,采色以养其目,舞蹈降登疾徐俯仰以养其血脉,以至于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其所以养之之具可谓备至矣。夫如是,故学者有成才,而庠序有用,此先王之教所以盛也。”

译讲:在教育中,朱子强调除了“教”还要“养”。养有修养的意思,还有熏陶的意思。所以他说义理可以养心,音乐可以养耳,色彩可以养目,舞蹈、体育、运动可以养血脉。甚至在日用器具如盘子、杯子、几案、手杖上也刻上铭文和训戒的文字。像这样用以熏陶人的方法、工具太完备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学生可以成才,学校才有实用。

本文为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玄奥风水网:论《周易》中的十种美“德”,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深圳风水师

玄奥风水网:论《周易》中的十种美“德”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的关于《周易》的时代和作者的一种观点。“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句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则指春秋战国时期(东周》以后,距今大古三个时代。上古指的是伏羲、女娲生活的约二千五百多年(即“三古”)。“三圣”指的新石器时期,中古指复、商、西周时期,下是伏羲、文王、孔子。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八卦后经周文王丰富成六十四卦,所以又称《周易》。另孔子特别推崇此书,特为《周易》做了《十翼》一书。《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总源头。

一、盛德

《周易·系辞上》云:“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之业,日新之谓盛德。”盛德如日,《释名·释天》云:“日,实也,光明盛实也。”《礼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日新”是时间运行的最新阶段。时间运行,日日维新,君子修身,与时俱行,不可间断。《论语·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朱熹《集注》引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日新”亦为“成德”,《周易·乾·文言》云: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今按:“成德”指一日之德,故曰“日可见之行也”。《逸周书·命训》云:“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由此知“成德”即“盛德”,《考工记·匠人》云:“白盛”。郑玄注:“盛之言成也。”

成德与天命相合,《诗经·文王》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盛德者得天命,《周易·系辞上》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盛德即大业,《荀子·臣道》云:“明主尚贤使能而饗其盛。”杨倞注:“盛谓大业。”《释名·释言语》云:“业,捷也,事捷乃有功业也”。《小尔雅·广语》云:“捷,及也。”又云:“捷,疾也。”疾同急,《释名·释言语》云:“急,及也,操切之使相逮及也”。《周易·乾·文言》云:“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富有”如同“大有”,《孟子·尽心下》云:“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庄子·天地》云:“不同同之之谓大。”《周易·大有·象》云:“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富、有同义,《列子·说符》云:“羡施氏之有。”张湛注:“有犹富也。”《说文》云:“富备也。一曰厚也。”可知“富有”即《孟子·尽心上》所云:“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周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盛同强,《吕氏春秋·悔过》云:“此其备必已盛矣。”高诱注:“盛,强。”马王堆帛书《经法·论》云:

[强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极,[见]知不惑。帝王者,执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

“自强不息”是“修身”之道,《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云:“是故君子之于言也,非从末流者之贵,穷言反本者之贵,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虽强之弗入矣。”故“盛德”如“厚德”,《春秋繁露·仁义法》云:“求诸已谓之厚”。《周易·系辞上》云:“劳谦,君子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国语·越语》云:“盛而不骄。”韦昭注:“盛元气广大时也。”《孟子·公孙丑上》云:“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且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诗经·定之方中》云:“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郑玄笺:“塞,充满也。”《礼记·孔子闲居》云:“志气塞乎天地。”郑玄注:“塞,满也。”塞即满,义同盛,志气不充塞于天地,不可谓“盛德”,《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服。”王注:“盛,谓盛满。”

《周易·系辞下》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孔子家语·颜回》云:“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成人之行是达于盛德的途径。成人又作成身、成性、成名等,《周易·系辞上》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孔子家语·颜回》云:“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身。公问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论语·宪问》云:“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孙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二、至德

《周易·系辞上》云:“易简之善配至德。”易简当指乾坤,《周易·系辞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逸周书·谥法》云:“一德不解曰简。”解读为懈。《礼记·王制》云:“有旨无简不听。”郑玄注:“简,诚也。”《礼记·中庸》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易简之善”是“至善”,《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云:“《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亦同于老子所说的“上善”,《老子·道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至德”即“中和”,《周礼·师氏》云:“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郑玄注:“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和之德,本于天地,《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云:“《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三、文德与懿德

《周易·小畜·象》云:“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文德指礼,《白虎通·情性》云:“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尚书大传》云:“周人之教以文。”郑玄注:“文谓尊卑之差。”《礼记·乐记》云:“礼由外作,故文。”

《周易·坤》六二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云:“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含章即文德,《诗经·裳裳者华》云:“维其有章矣。”郑玄笺:“章,礼文也。”含章即含德,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云:“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孟子·离娄下》云:“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即文德之人,《诗经·椒聊》云:“硕大无朋。”郑玄笺云:“大谓德美广博。”《礼记·中庸》云:“致广大而尽精微。”郑玄注:“广大谓博厚也。”《孟子·尽心下》云:“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故文德当为文明之德,亦可称为“明德”,《周易·乾·文言》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周易·晋·象》云:“君子以自昭明德。”

《说文》云:“懿,专久而美者也。”专为一,久为恒,《礼记·中庸》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左传·文公十八年》云:“忠肃恭懿。”孔颖达《正义》云:“懿者美也,保己精粹,立行纯厚也。”中和为美,《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懿德之美主要指内心,《周易·坤·文言》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屈原《楚辞·离骚》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如同“专久”,《论语·里仁》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旧注以为“里”是“乡里”,大误。“内美”即“里仁为美”。

《周易·小畜》下乾上巽,乾为天,巽为礼,《彖》云:“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与此相近的卦象是《大有》下乾上离,离亦为礼,故《彖》云:“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四、厚德

《周易》卦象中坤为厚,《左传·隐公元年》云:“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坤为土地,为广大,故亦为厚,《周易》中有:

(一)《坤·彖》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象》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承载万物,至德之象,《周礼·目录》云:“地者,载养万物。”《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地者,载生成之形类也。”

(二)《剥》下坤上艮,《象》云:“上以厚下安宅。”厚、敦同义,《周易·系辞上》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宅、居同义,《孟子·尽心上》云:“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剥》上九云:“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云:“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坤为民,为众。众、多义同,《吕氏春秋·务本》云:“以此厚望于主。”高诱注:“厚,多”。

艮为厚,《管子·水地》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艮同根,万物为土地为本。艮为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云:“地者任物,至重,静而不动者也。”《周易》中有:

(一)《艮》上九《象》云:“敦艮之吉,以厚终也。”艮为“成终”见于《周易·说卦》。

(二)《谦》下艮上坤,九三云:“劳谦,君子有终。”上互坎为劳,艮为终,《周易·系辞上》云:“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而谦德亦厚德。

震为厚,《礼记·曲礼上》云:“以厚其别也。”郑玄注:“厚,重慎之也。”震为敬,《吕氏春秋·孝行》云:“敢不敬乎。”高诱注:“敬,畏慎。”《周易》中有:

(一)《周易·系辞上》云:“安其身而后动。”虞翻注:“震为后。”厚同后,《释名·释言语》云:“厚,后也,有终后也,故青徐人言厚如后也。”《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云:“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益》下震上巽,初九云:“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象》云:“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震为动、为后。初九当位有应,“不厚事”者,宜于“先进”。下互坤为众,《论语·先进》云:“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选进。”

《春秋繁露·仁义法》云:“求诸己谓之厚。”《礼记·大学》云:“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厚德即忠恕,《礼记·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又云:“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周易》中艮为“反身”,例如:

(一)《蹇》下艮上坎,《彖》云:“蹇,艰也。”坎为险,艮为本,遇难而反求于己,《象》云:“君子以反身修德。”《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艮》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背即反身。“不获其身”者,无我之义。庭指内心,“行其庭,不见其人”。舍人事而从天道。六四云:“艮其身,无咎。”《象》云:“艮其身,止诸躬也。”反身即“止诸躬”。

巽为反身。《周易·系辞下》云:“巽,德之制也。”巽同顺,《国语·周语》云:“奉义顺则谓之礼。”例如《家人》下离上巽,上九云:“有孚威如,终吉”。《象》云:“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说文》云:“义,己之威仪也。”《贾子·礼》云:“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

震为反身。有生则有身,《周易·说卦》云:“震为反生。”《复》下震上坤,初九云:“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象》云:“不远之复,以修身也。”远、迩相对,《孟子·离娄上》云:“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厚德非成于一旦,源自不断积累,《墨子·经上》云:“厚,有所大也。”《庄子·齐物论》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是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周易》中“坤”为“积”,《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巽为顺,故亦为积。例如:

(一)《升》下巽上坤,《象》云:“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巽、坤皆为顺,《荀子·礼论》云:“厚,礼之积也。”

(二)《小畜》下乾上巽,上九云:“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云:“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尚德即上德,《老子·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积、畜义通,《礼记·祭统》云:“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老子·德经》第五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河上公注:“德者,有也。”《周易》中有《大畜》,下乾上艮,《象》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彖》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目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

厚、重义同。《礼记·曲礼上》云:“以厚其别也。”郑玄注:“厚,重也。”《论语·学而》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过则勿惮改。”《老子·德经》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卑服。卑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道经》第二十六章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以“辎重”比喻“厚德”,《周易·大有》九二云:“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云:“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所谓“大车以载”即“辎重”,“积中不败”即“厚德”。

“厚德”实同于“明德”,“反身”即“自明”之道,《春秋繁露·仁义法》云:“自责以备谓之明。”《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云:“《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云: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周易·晋》下坤上离,《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昭、明同义,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

《周易·复》下震上坤,六五云:“敦复,无悔。”《象》云:“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释文》引向秀注云:“考,察也。”《尔雅·释训》云:“明明,察也。”孙注:“明明,性理之察也。”

五、崇德

《周易·豫·象》云:“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今按:《礼记·乐记》云:“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又云:“故圣人作礼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故《周易·系辞上》云:“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论语·颜渊》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朱熹《集注》:“主忠信,则本义,徙义,则日新。”《论语·颜渊》又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朱熹《集注》云:“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周易·系辞下》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今按:《老子·道经》第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由此可见,“利用安身”是置身于“有无”,《庄子·庚桑楚》云:“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日往月来,寒暑相推,时间运行反复不已,《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崇德即尊德,《论语·尧曰》云:“尊五美。”皇疏云:“尊,崇重也。”郭店楚简《尊德义》云:“尊德义,明乎民伦,可以为君。”《孟子·尽心上》云:“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马王堆帛书《易传·要》云:“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义行之耳。”《管子·形势》云:“德义,行之美者也。”《左传·僖公廿七年》云:“德义,利之本也。”凡德必及义,《释名·释言语》云:“德,得也,得事宜也。”义同宜,《周礼·大司徒》云:“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义,能断时宜。”马王堆帛书《易传·二三子问》云:“君子务时,犹驱驰也。故曰:君子终日键键,时尽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静,故曰夕沂若厉,无咎。”又如《周易·系辞》上云:“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所谓“常”即“德义”,亦即“时宜”。

六、居德与育德

“居”指清静无为。《孝经》云:“仲尼居。”郑玄注:“居,静而思道也。”《老子·德经》第七十二章云:“无狎其所居。”王弼注:“清净无为之谓居。”居、止同义,《礼记·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周易》中有:

(一)《夬》下乾上兑,《象》云:“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兑为常。《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遊于艺。”据同居。《史记·平准书》云:“废居居邑。”《索隐》引刘氏云:“居,停蓄也。”《老子·德经》第五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夬》下卦及上下互体皆为乾,有自强不息之象,恐惧曰“忌”,《周易·震·象》云:“君子以恐惧修省。”《礼记·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二)《渐》下艮上巽,《象》云:“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庄子·天地》云:“欲同乎德而心居矣。”郭象注:“居者,不逐于外也。”艮与下互坎如《蹇》、《彖》云:“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吕氏春秋·圜道》云:“一有所居则入虚。”高诱注:“居,犹壅闭也。”壅闭则密,《周易·系辞上》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三)《未济》下坎上离,《象》云:“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方犹常,《论语·里仁》云:“游必有方。”《集解》引郑玄注:“方,犹常也。”方、正义同,《素问·病论》云:“方其盛时必毁。”王注:“方,正也。”《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云:“清静以为天下正。”《孟子·滕文公上》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所谓“天下之广居”是“德”,“天下之正位”是“中正”之道。故“居德”与“居方”同义。

(四)《剥》下坤上艮,《象》云:“君子以厚下安宅。”今按:“安宅”指“仁”,《孟子·离娄上》云:“仁,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上》云:“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又,《庄子·缮性》云:“德无不容,仁也。”故“仁”即“居德”,《孟子·尽心上》云:“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周易·系辞上》云: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象”指易象,如“天行健”、“地势坤”之类。《礼记·中庸》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幸。”“易”指天道,《庄子·德充符》云:“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庄子·人间世》云:“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所谓“不可奈何”义同于“不得已”,指天道,与“居易”同义,《大戴礼记·哀公问》云:“公曰:敢问君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至矣”指“至德”,《周礼·师氏》云:“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郑玄注:“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

“安之若命”即“养”是,与“育德”同义。《周易》中有:

(一)《蛊》下巽上艮,《象》云:“君子以振民育德。”上互震为振,《礼记·月令》云:“振乏绝。”郑玄注:“振,犹救也。”《逸周书·克殷》云:“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财。”孔晁注:“振,散之以施惠也。”《说文》云:“惠,仁也。”

(二)《蒙》下坎上艮,《象》云:“君子以果行育德。”坎为终,故曰果。《国语·晋语》云:“其身果而辞顺。”韦昭注:“果谓敢行其志。”《论语·子路》云:“言必信,行必果。”《墨子·修身》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国语·吴语》云:“莫如此志行不果。”韦昭注:“果,勇决也。”仁人志士敢于为信仰而献身,故《论语·宪问》云:“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七、俭德

《说文》云:“俭,约也。”《贾子·道术》云:“广较自敛谓之俭。”自我约束,克己复礼,《礼记·乐记》云:“恭俭而好礼。”《颜氏家训·治家》云:“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周易》中有:(一)《否》下坤下乾,《象》云:“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今按:《荀子·非十二子》云:“俭然。”杨注:“俭然,自卑谦之貌。”《左传·庄公廿四年》云:“俭,德之共也。”(二)《小过》下艮上震,《象》云:“君子以行过乎恭,表过乎哀,用过乎俭。”俭德要克制物质享乐的欲望。《国语·周语》云:“宫室不崇,器无彤镂,俭也。”又云:“季文子、孟献子皆俭。”韦昭注:“居处节俭。”(三)《既济》下离上坎,九五云:“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象》云:“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簿祭为禴,《论语·八佾》云:“礼,与其奢也,宁俭。”皇疏:“俭,约也。”

八、龙德

“龙德”是神圣之德,马王堆帛书《易传·二三子问》云:孔子曰:龙大矣。龙刑迁遐,宾于帝,见神圣之德也。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方,穷乎深渊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随从,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鸟守弗干。据《周易·说卦》,乾、震皆为龙。“能阴能阳”是“中和”之德,亦即《尚书·尧典》所云“格于下下”。《二三子问》又云:曰:龙大矣。龙既能云变,又能蛇变,又能鱼变,飞鸟昆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焉,又弗能察也。知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察其义,至巧不能赢其文,□□不能察□也,□□焉,化昆虫,神贵之容也,天下之贵物也。此言变化之德,亦称“神能之至”,《周易·系辞下》云:“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言圣人与时俱院,唯变所适,《释名·释言语》云:“能,该也,无物不兼该也。”该、备同义,《逸周书·本典》云:“明能见物,高能备物,物备咸至曰帝。”龙变无常,故为“神”,《贾子·容经》云:“龙之神也,其惟飞龙乎?能与细细,能与巨巨,能与高高,能与下下。吾故曰:龙变无常,能幽能章。”《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与道同体,故圣人如龙,《淮南子·人间》云:“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嬴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二三子问》又云:曰:龙大矣。龙之刚德也。曰……,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讳贤,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其方一也,至用也,而名之曰君子,兼黄裳近之矣。尊威精白坚强,行之不可挠也,不习近之矣。刚德即乾德,自强之义,《逸周书·谥法》云:“强毅果敢曰刚。”《诗经·烝民》云:“刚则吐之。”郑玄笺:“刚,坚强也。”无欲则刚,《论语·公冶长》云:“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至用”如“无用”,亦即“无为”,《荀子·富国》云:“仁人之用国。”杨倞注:“用,为也。”至用则无言,《荀子·大略》云:“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杨倞注:“用谓语言。”《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贾子·大政下》云:“能行道而弗能言者谓之用。”《庄子·齐物论》云:“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得同德,故“至用”即“至德”。“龙德”又指隐者,《周易·乾·文言》云: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今按:《大过·象》云:“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所谓“独立”指得道,《老子·道经》第廿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莫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管子·心术上》云:“唯圣人得虚道,……去欲则宣,宣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确乎其不可拔”与“独立”同义,《老子·德经》第五十四章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剑祀不辍。”建、立同义。所谓“独立不改”即持之以恒,守道不回,《论语·里仁》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遁世,不为人知,《论语·学而》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云:“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里仁》云:“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无闷”则无忧,《论语·述而》云:“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九、君德

龙德即君德,《吕氏春秋·介立》云:“有龙于飞。”高诱注:“龙,君也。”《贾子·容经》云:“龙也者,人主之辟也。”

《周易·乾》九二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云:“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普、溥古通,《老子·德经》第五十四章云:“修之天下,其德乃溥。”又如《周易·乾·文言》云: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博、溥古通,《吕氏春秋·报更》云:“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高诱注:“博,广也。”故普施之德即广德,亦即公德,《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云:“广德若不足。”《释名·释言语》云:“公,广也,可广施也。”国君执政,应公正贤明,《白虎通·三纲六纪》云:“君者群也,君下之所归心也。”

广德即常德,《逸周书·命训》云:“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老子·道经》第廿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周易·坎·象》云:“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今按:《礼记·中庸》云:“修道之谓教。”坎为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云:“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周易·乾·文言》又云: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学与问相关,宽与仁相近。《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云:“是故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论语·公冶长》云:“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以聚之”是积善之道。积、聚义同。《周易·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系辞下》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宽容属仁义之道,《礼记·中庸》云:“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礼记·表记》云:“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郑玄注:“宽犹爱也。”《诗经·淇奥》云:“宽兮绰兮。”毛传:“宽能容众。”

十、天德

《周易·乾》用九云:“见群龙无首,吉。”《象》云:“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天德乃变化之德,《荀子·不苟》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故“龙德”亦如天德,《乾·文言》云:“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圣人之德如天德,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云:“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何?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之常矣。《康诰》曰:不还大戛,文王作罚,刑兹无赦何?此言也,言不逆大常者,文王之型莫厚焉,是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是知“厚德”亦如“天德”。《礼记·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马王堆帛书《五行》云:“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君子慎其独,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心也。然后得之。一也,乃德己,德犹天也。天乃德己。”天德即至德,《说文》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文/连劭名)


孔子怎么教徒弟?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的学生跟着孔子受教育,孔子主要是给他们讲,然后引导他们,但是孔子平时的一些身教,有学生可能就不怎么注意,孔子在这里面特别提出来:你们以为我有什么东西没有教给你们吗?没有的,我所有的一些行为我都展示给你们看了,这就是我,你们就照着我的样子学就可以了。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很多经常有学生他自己学不好,老是怪老师,是因为他不善于学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里面是讲孔子教育的分科。

他的教育一个是“文”——学问,书本上的学问,诗书礼乐之学。一个是“行”,所谓“行”呢,就是平常的言行举止、日常行为。“忠”,是倡导的一种美好的品格,所谓的“忠”就是尽己之心曰忠,把自己的心做到极致,这就叫做“忠”,不要有遗憾,这叫“忠”。什么叫“信”呢?与朋友相交的时候信守然诺这叫做“信”。孔子他是以这样的四个方向去教学生,当然后人也有整理归纳,认为孔子他教育是四个专业,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与这个不矛盾。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
穷人信命运 ~ 富人信风水
行运必先行动,改运必先改心
风水让富人累积财富,风水让穷人改变命运


玄奥:品味传统文化 探索易学奥秘(深圳风水网)
玄奥风水:品牌+品质+品德=效果(深圳风水师)
玄奥风水周易网QQ群:3155635
玄奥风水周易研究会官网:WWW.XAZHOUYI.CN
玄奥风水网官网:WWW.XAZHOUYI.COM.CN

 
 
 
  深圳玄奥风水网 版权所有 (C) WWW.XAZHOUYI.CN 2014 - 2018 中国玄奥风水周易研究会(China Ching Research)粤ICP备14087694号